王奇生:“阶级”概念还适用于今天吗?
阶级不同于族群,族群具有可确定性,阶级则具有可塑性、可变性和可建构性。由于认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普遍性存在,当旧的阶级敌人被镇压和消灭后,又不断建构新的阶级敌人,不断想象和寻找新生的阶级敌人。到文革时期,更推出以政治思想划阶级,以路线划阶级,以世界观划阶级,无
阶级不同于族群,族群具有可确定性,阶级则具有可塑性、可变性和可建构性。由于认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普遍性存在,当旧的阶级敌人被镇压和消灭后,又不断建构新的阶级敌人,不断想象和寻找新生的阶级敌人。到文革时期,更推出以政治思想划阶级,以路线划阶级,以世界观划阶级,无
近百年来,在中国的政治与学术话语中,“阶级”无疑是一关键概念。这一概念自20世纪初年传入中国后,直接运用于五四之后的革命与政治斗争实践中,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话语。文革结束以后,学术界对这一概念重新反思和检讨。近20年来,“阶级”与“阶级
引导青年学习马列经典著作、传承马克思主义魂脉,是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。在世界读书日之际,承蒙李明教授邀请,我们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团队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,与师生一同参加《共产党宣言》研读活动,非常荣幸、非常高兴。我个人在之前的学习和工作中
1688年,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被称为“光荣革命”或“1688年革命”的重要政治变革。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的政治格局,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奠定了基础。本文将全面探讨1688年英国政变的背景、经过及其影响,分析其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确立所起的作
以遵义会议为分界线,周恩来和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。在这之前,周恩来的地位一直高于毛主席,而在这之后,周恩来则成为了毛主席身边最得力的政治助手。